林老师

5号第一次聊天,6号见面,7号见面。我与林老师明明只是认识了三天,却好似已经相处了一周之久。论外表和行为方式,林老师绝非我喜欢的类型,只能说不反感;但论精神内核和生活态度,他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值得学习和尊敬的人。林老师在生活态度上给了我很多的启迪。之前我总是在怀疑自己会不会不够喜欢他以至于无法确保长久稳定的发展,他则是认为一段关系的存续应该是动态的建构,而并非是工程项目般的预设好执行方案;积累构筑型的关系要比消耗型的关系更加轻松,反而更容易长久地保持。他还从反方向解释了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认为“如果事情有变好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当然也可能是我理解错误,说不定他想讲的只是积极面对生活、乐观看待问题的重要性?否则墨菲定律就真的变成最速梯度下降法了吧~

除了神交,性交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组成部分。我体验到了快感,同时并存着一种满足感和安心的感觉,感觉自己的心渐渐沉静下来,不再精虫上脑欲求不满。林老师非常温柔也非常专业,我也很高兴能帮助他体会到快乐。

说了这么久的优点,还是得说说缺点和不满才好~林老师有两个令我颇为无奈的特点,其一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授课,其二是旁若无人精神振奋的大嗓门。大概是职业天性使然,林老师在聊天时总会对我进行人生教导,这本来也是件好事,但过于频繁的大道理讲授就有点折腾人了……虽然他戏称这也是“调教”的一部分,但我还是期待一种更为平等的关系:毕竟人与人是不同的,他的想法我也不见得愿意全盘接受;而耐心听他讲完对我来说并不乐于接受的观点,对我来说可能就只是浪费时间而已。总是听说教会让我心里有种叛逆感,毕竟如果只是聊遍天就被彻底改变,那我如果不是对生活毫无思考的庸人,就是极易被洗脑的笨蛋了。特点之二的大嗓门其实更加算不上缺点,估计是出于教学经历的职业习惯。但是无论在餐厅还是寝室,我总觉得私人聊天应该更注重私密性,毕竟大声说话不仅暴露了说话者说了什么话,同时也在展示着与之交谈者所听到的内容;因此太大声说话本身也属于对交谈内容的一种泄露吧——当然所谓的“太大声”也不过是我的主观感受,也许隔壁的同学不见得听得到或者听得清也说不定。不过说话声音小些还是更有好处,毕竟……“显得特别有气势”嘛!

这几天跟林老师和他的朋友大森的交流让我也在反思自己的不足。首先是语言表达方面欠缺概括性和逻辑能力,这是N久之前牛哥、我妈都已经指出过的问题。缺乏中心,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说什么做什么,缺乏合适的传递感情的方式,这正是我要通过与人交际逐渐改变的现状。林老师说我该改变事事吐槽的习惯,我觉得也还是有点道理,毕竟吐槽本身只是对某一瞬间发生的事件进行的短暂的评价,但对于完整认识和概括事件有害无利。吐槽吐的是乐子,但交流聊的是精神。

林老师盼望我长大成人,可我却心有余悸。复杂的系统,纠缠不清的人际关系,无数种解读可能性的言外之意,数不胜数的现代社会立体网络……我现在仍然可以保留着一份童趣看待周围的一切,但如果我真的把自己投入到茫茫人海中,也许学会的并不是游泳,只是单纯的溺水呢?之前跟委座聊天,他说我探究生活的方法类似于王阳明,讲究“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如果我只是亦步亦趋地跟着林老师的步子去学习社交和应对外界问题,算不算对之前自身探求的生活方式的一种抹煞呢?或者说我所需要的是首先“学会”林老师认同的方法和态度,之后再凭借自身的价值判断,选择自己真心认同的生活方式?

这几天一直觉得自己脑子不是很清醒,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些什么。热恋初期的约会吃饭约会看电影非常有趣,我明明只需要开心地享受就好,却总是自讨没趣地想些消极的事。我相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终极平衡的生活态度,持续的欢喜会带来自负,持续的悲伤会招来不幸;慢慢地调整,渐渐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判断自己想要如何做事、如何生活。Everything gonna be OK.

说起来,SM真好玩呀。

评论

© 我不喜欢斜体但却不知道怎么改 | Powered by LOFTER